初听说8月15将全国默哀,我还有些暗喜。后来弄清此是为不久之前的甘南天灾的罹难者默哀——希望不幸的人们能安息——不禁有些失望,因为这一天本有至少同等值得纪念与哀悼的事件与人物。
六十五年之前,1945年8月15日,日本正式宣布接受《伯茨坦公告》,接受无条件投降,并发布《停战诏书》,至此八年全面抗战与十余年局部对日作战终于胜利结束。
可悲的是,一个多甲子过去,对这日子的记忆似乎越来越模糊,而更可悲者则是我们对此胜利背后无数有名及无名国军将士的遗忘与冷漠。
对日抗战之惨烈无须赘言,正是这些英勇顽强的军人以赴死之心前仆后继抵抗日寇,以血肉之躯筑就坚固长城,才使得我们免于灭种亡国,保存自由与尊严。我曾听得一个故事,一父因老,想亲赴战场终不可为,便将自己的儿子送去报效国家,并在行前赠子以五尺白布,上书斗大“死”字,并题父老不能上阵杀敌,使子代父从军,嘱儿勿有牵挂以精忠报国为念云云。抗日期间这等感天动地事不知凡几。任一普通村夫既已有此热忱与对国家民族的赤胆忠心,闻者泪下,无不相信民族终有胜利之日。
胜利终至,不知此儿已遂父愿埋骨青山,抑或得幸生还?若侥幸不死,不知战后生活可得照料,尚健在否?
上面这个故事听了让我胸口发热,而对于那些有幸生还的将士或英勇殉国者的家人,我听过更多“战争之后”的故事,却多让人心寒。很多人从战场下来后生活没有着落,衣食无靠,伤残者无处谋生,甚至还有因“成分”不纯而受到“人民”的敌对……至于成仁者,甚至被掘坟断碑者亦有之……怎不心寒!
他们,无论因为任何原因成为抵抗日寇的士兵,无论来自任何主义与信仰,无论属于哪部分军队,无论生死,他们的精神与行动绝对都是值得后来者尊敬与感激的。其实他们并非为某个元首战斗,不一定为某个主义而抗争,甚至不一定为一个国家和政府党派而浴血,他们为的是整个中华民族,为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延续自由与尊严而战而死。——这事实绝不应当也不容许由于他们向谁领饷而有丝毫的改变。他们是这个民族所有后来者的英雄。
本应感恩戴德之我辈却却将我们的恩人——与那段历史一并——深深遗忘了。
自从周公制礼作乐孔子倡仁义创中华三千年绵延不绝之文化,未曾有比抗日战争更危难之局面,时以中国之大之弱,对抗强日,不惮以卵击石。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倾举国之力,若非当年千千万万英雄儿女不畏强敌顽强抵抗,焉有今日?恐我三千年文化也早已断绝不继。
传统中华文化一直对死及往者极力关注,没想到这些文化保护者最终却遇到死者被遗忘生者被冷漠之局面,我们尚不如今日日本政府及国民对待其深负战争罪行的战犯与靖国神社。慟绝。对于当下对欧美日韩文化亦步亦趋的中国人来说,岂不是讽刺?
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就算我们不能像樊建川一样建立抗战博物馆来留住那段历史,不能像很多志愿者一样常常去看望尚健在的抗战老兵,帮助他们“荣归故里”,那我们至少应该知道他们为我们的今天做过什么,而且是以何等代价所取得。我们还怎么敢忘记这些恩德?也希望国家能重视这历史与这些英雄,不应该因为仗不是我们打的就当它不存在,应该让这些尚在人世的抗日老兵享受他们应得的荣誉与回报,至少请还其尊严,并改善他们艰苦的生活。
所有为抗日战争拼杀过而牺牲或生还的英勇将士,请受我三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