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一說起臺灣,就是「雞蛋糕」:基隆、淡水與高雄,高雄從古到今是臺灣最大的港口,現在是臺灣島上第二大的城市,這就是我原來對高雄的了解。
今天我知道了更多的一些(尚未經證實的)知識:高雄這名字是來自日文,此地原住民曾稱為「打狗(音)」,後來日本人音譯土語之後寫成漢字就是「高雄」;大約1942年日本打算吧臺灣的首都遷至高雄,所以整個高雄的社區都是棋盤格的佈局,後因太平洋戰爭爆發而作罷;高雄曾久居世界第二大港口的寶座,現在也是世界前十(沒辦法,大陸發展太快了〜),因為高雄實在是天然良港,水深氣候甚至自然形成一個防波堤形狀的陸地保護著港口,得天獨厚;高雄有全什麼最好的公共單車系統,有幾百個存取點還有幾百公里的單車徑云云〜這些都來自於我的旅館老闆熱情又不無自豪地介紹。
第七天,我終於進入一座大城市了。但來這裏的過程並沒有那麼輕鬆愉快。
關於路上最可說的便是風,逆風。我所知這季節臺灣應盛行東南季風,可我往北走,從恆春出西門到進高雄城,一路上全是逆風〜平路騎出了爬坡的速度,先是讓人抓狂後來就沮喪得麻木了〜而我在東線南下的時候也遇到不少逆風呀。這風啊到底怎麼吹的呢!
另一個讓人不難麼愉快的原因是,西線開始進入人口稠密區,道路拓寬變成雙向四車道為主,路上的車流也是絡繹不絕。可能因為車流量更大,路邊開始常看到一些人造物垃圾,這是在東部極少看到的;另外一些騎機車隨口吐檳榔或是闖紅燈的現象也開始能看到一些〜簡而言之,衛生與守規矩的水平比東部下降了。
人口稠密交通繁忙,導致發生這些事的概率增加很多,此無可辨;但很多西部的人也是從東部遷出的,這一進一出之間,是什麼引起了變化呢?
北上高雄的公路基本在臺1線與臺17線間轉換,其中有一段會毗鄰臺灣海峽。但若北上則會被道路及護欄阻隔,比較不容易與大海親近。另一方面,這側的海水顯深藍色,不如恆春半島的海那麼海天一色的蔚藍與清澈透明,海灘也以碎石灘為主。先看墾丁後看這個,或認為大有不如。
路上還有可說的事,則是尚未出恆春半島時,天熱想在路邊芒果攤問問看有沒有芒果汁可以解暑(此地產芒果,且不是黃色。未熟者綠,熟者紅。),結果他們祇賣芒果本尊。於是花了30塊買了倆,請老闆現切一只來吃,吃完老闆又送了我一只,之後老闆家人還邀請我一起吃飯。因不要受人太多恩惠,只好趕緊道謝閃人。
之後離高雄大約還有40公里路時,在一家冷飲店吃冰,老闆阿伯請我喝了兩杯臺灣啤酒。只不過阿伯有點話癆,而且一直以為我是臺北人,順便給我打了不少他的青草茶的廣告,希望我下次介紹朋友來〜我很難招架,只好趕緊告辭。
另外,在路邊曾看到一些墳塚,墓碑最上方都會刻著一些比較「古早」的地名,比如:潁川、蘭陵、隴西、西河等等,或以標明逝者的原籍或祖籍。這些地名靜靜地映襯著這些客死異鄉者的魂靈,看來讓人難免感慨〜
至於高雄本身,短短幾個小時,看不出什麼,但可以肯定的是原來我描述花蓮(以及多數東部市鎮)的詞「安穩」,在這裡用不上。這裏是熱鬧的,跟很多大城市差不多。
明天,去哪裡呢,這又成了一個問題〜
<是日消費>
餐飲:320 新臺幣
交通:40 新臺幣
住宿:499 新臺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