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個輕薄但可能比較形象的比喻,這是一部橫跨大概一個甲子的中國士林八卦。
這比喻其實代表了我對著者的讚許,因為把縱橫於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間的眾多文化人的故事梳理清晰陳述清楚,頗不容易。
我認為好導遊即應善盡「導」之責,使遊人可自享「遊」之樂。著者即是這樣一位好導遊,本書的閱讀是一次愉快的體驗。
我看的是非官方的Kindle版本,內容或不完整。本書分為三部——南渡、北歸及離別,大體以抗日戰爭與解放戰爭為分野。第一部《南渡》以盧溝橋事變為引子,通過一些大學及各知識分子團體與個人之南遷,引出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中央研究院、營造學社等,以此為背景描摹了一群初露鋒芒的「海龜」或「土鱉」知識分子,比如王國維先生、梁啟超先生、陳寅恪先生、趙元任、李濟、蔡元培、傅斯年、胡適等等。也介紹了龍山遺址考古發掘、甲骨文發現發掘與學說的確立等重要學術事件,國寶文物南遷的故事,並盧溝橋事變、山西戰事等的細節。
第二部《北歸》則是光復前後這批知識分子復員復課,文物回遷的故事,並詳細介紹了抗日戰爭末期最可歌可泣的戰役衡陽保衛戰。第三部分《離別》則是隨著解放戰爭的進行,在人心思動的背景下,各知識分子在去留之間的取捨,以及圍繞著這重大人生選擇而有的不同遭遇。
本書體裁介於傳記、編年體與記事本末之間,或者說兼而有之。著者在寫作中蒐集了大量的素材——不止於文獻史料,更有訪談和實地考察,而且頗下了一番考據的功夫,所以即使在寫作讀者貌似熟悉的事件與人物時,常會有耳目一新的細節。
另一方面,雖然著者提供了豐富的信息供讀者反思,卻大體上未強加觀點於讀者,這就是我稱其為「好導遊」的原因。不過話說回來,能潛移默化地向讀者灌輸觀點的,才是狠角色吧。尤其到了第三部分,著者的寫作主觀性凸顯,只不過我認同其觀點主張,不會反感而已。
另有一或值得探討之處,是人物的選擇。面對宏大的歷史場景與紛繁的人物,從中選擇關鍵「角色」,以期通過他們來展現時代與學術發展的脈絡,並非易事,也注定無法面面俱到。著者在本書後半部選擇了傅斯年與胡適之兩位先生,尤其是傅斯年,幾乎變成了傅孟真別傳,這或許會讓期望了解更多其他學者的讀者有所失望。
總而言之,引人關注的題材、流暢的寫作、豐富的史料與考據……對於希望了解近代中國學術發展與知識分子命運的讀者,本書一定會在愉快的閱讀中,帶給你五味雜陳的精神體驗。
发自 WordPress for Andro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