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隴行# D8 黑馬河鄉至剛察縣 121km

今天的海拔仍然沒有顯著變化,在3200米等高線上移動,好在在併入315線之前,小有起伏,轉彎也較多,騎起來有了些趣味,風景也不再一成不變,比如在海西的一段提供了一種略高於湖面的俯瞰視角,碧綠平靜的湖面頓時讓人感到了青海湖的空曠遼闊,不像前兩天的道路與湖面幾乎一致,近觀反而不得其大。

併入315線之後,即進入湖北岸地區,道路又變得平坦,而且直得有時十幾公里都沒一個轉彎。北望離山更遠,南眺見不到湖水,惟有茫茫草原。與南邊的草原像足球場一樣不同,北岸的草似乎略長並稀疏,但開了更多的野花——紫色、黃色、白色、粉色……還有比南邊更多更大片的有點開過了的黃色油菜花田。我猜,如果要在蒙古草原上騎車,所見應該和此地大同小異吧。在北岸若想更靠近海,恐怕坐青藏線上的火車比騎車更有機會。

沿海騎了多半圈,沿途見了數不清的散落的帳篷(多虧了他們,兩次為我提供遮風擋雨的庇護所)或是活動板房,為遊客提供“牧家樂”或“藏家樂”式的食宿。海南尤多,海北因離海較遠,鄉鎮眾多,這些設施倒比較少。對此我一直有個問題:那麼多的糞便、垃圾和污水,如何處理?

沿途我沒見過一座污水處理站和垃圾處理站,我見過幾次“垃圾填埋場”——也就是在路邊挖個大坑,在帳篷裡也見過藏民把飲料瓶和塑料包裝袋直接放進火爐裡燒——我猜焚燒殘餘和爐渣可能一起埋掉了。總之,一部分垃圾可能被政府運走,但考慮到數量和分散程度,我估計大量的垃圾都被就地填埋,污水排入湖中或直接滲入地下。這還不考慮大量自駕遊旅客隨機拋棄的垃圾。當青山綠水已然成為珍稀資源時,還如此被暴殄天物,想來讓人痛惜又無奈。

另一方面,沿途我沒見過一個官方的遊客服務中心;沒有一副像樣的官方地圖,標註出服務區、旅行路線(除了自駕之外)、廁所(當然,沿途幾百公里見到所謂公廁本身屈指可數);沒有見過一塊標識來介紹青海湖的地理特征(比如全湖面積多少平方公里、周長幾許)、氣候特征、周邊的動植物分佈、民族分佈(包括其文化傳統,比如沿途見到過無數藏人,扶老攜幼,帶著簡單行李徒步環湖,甚至沿湖磕長頭);沒有任何地方(也許收費的景區裡有吧~)告知遊客關於青海湖的歷史故事甚至神話傳說(比如這片被吐谷渾吐蕃等先後控制過的地方從何時進入中國版圖)……

縱有大美湖山,遊客若只是把他們當做拍照的背景,回到家之後,他們對青海湖的印象恐怕仍只是停留在幾個形容詞上面。這真的是我們所期望的麼?

更有甚者,作為一個舉辦過多屆國際自行車賽的地方,居然沒有像樣的自行車道(海南尚勉強有一條,到海北則完全消失),公路路肩又窄,其實對自行車並不友好。至於公共交通更是缺失,不開車不包車不騎車的遊客,我不知道他們該怎麼行動,即使不考慮遊客,當地人出行也未必方便。而因為開發無序導致的涸澤而漁的餐飲住宿價格——與其品質極不相稱的價格,也讓人很困擾。

一句話,與國內大多數“景區”相似,這裡的旅遊業其實還處在“野生”的狀態。雖然聽起來像吐槽,但我相信也希望,這裡的管理者能做到更好。

—————–道別的分割線—————–

來到這裡,我的這次#青隴行#的騎行部分就結束了。因為北岸的風景索然無味,再騎下去只不過是完成“任務”,而我已經過了那種被車撞傷也要騎完滇藏線的年紀了。

更重要的是,對我來說,旅行最重要的並不是目的地,而是沿途的風景和看風景的心情。這一路我翻山越嶺到“海邊”,幸運地領略了很多美景,尤其是扎哈公路一段讓我印象深刻,也體驗了那些小鄉村裡的生活——尤其在千戶村,在那沒廁所沒洗澡,在我看來算髒亂差的雜物房裡過了一夜後,臨走前看店的小姑娘督促我整理床鋪被單,這件事讓我印象深刻。我想並不是他們不愛衛生,而是標準有所不同。相異的生活習慣之間,也許需要更多寬容和理解。當然,我仍然希望在不破壞傳統的情況下,當地人會接受更多現代的衛生觀念,就像他們擁抱電視和汽車。

這一路上也遇到不少意外:手機屏幕摔碎、曲柄數次脫落、扎胎、突如其來的冰雹……當每個困難終於被克服,回想起來不再像當時那麼困擾,反而為因此擁有更豐富的人生體驗而感到幸運。遇到困難,做出各種“賭博”一樣的決定,找到辦法解決困難,這些本該是旅行的應有之意。

這就是我的旅行。

发自 WordPress for Android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