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仁宇《緬北之戰》

這是黃仁宇第一本付梓的書。

其時著者在鄭洞國將軍率領的駐印新一軍任上尉參謀,在業餘時間——或因其曾在長沙《抗戰日報》工作過——撰寫了緬北戰場的故事十餘篇,投至《大公報》、《軍聲》等報刊並獲發表。次年(1945)3月,再由上海大東書局集結出版成書。

既非職業戰地新聞記者,也未受報刊委託撰稿,著者所記或算不得標準的戰地通訊——首先新聞之時效性不夠,也不大系統,且出於藝術的目的,部分內容業經小說式的處理。這本書所呈現的只是緬北各戰役第一線之剪影,更是戰場官兵的行動、生活與思想之素描——其文字注重營以下的行動,且極力避免涉及高級長官(亦為保密計),並盡量以親自在戰鬥部隊之目睹為限。我想這也是本書在緬北之戰後仍值得出版的原因之一吧。

這些剪影與素描包括兩次戰車攻擊、一次飛機轟炸、一次負傷和幾次步砲兵戰鬥之細節,另附一篇跋。篇幅不長,文字清晰明快,卻又捕捉了很多生動的鏡頭——例如「槍響砲飛之下,許多蝴蝶還在樹林內來去;一場劇戰之後,陣地的突然沉寂,工兵架的小浮橋在河上生出倒影……」

我自己印象最深的故事有兩則——八月十四日空軍節當天著者從印東基地隨軍機觀戰轟炸緬甸日軍據點的經歷;其次是在大雨滂沱的密支那叢林裡被日軍趁夜襲營,著者被三八式步槍擊中貫穿大腿倒地……

有人因文章「戰地通訊」之性質而以爲其必然歌功頌德、粉飾太平,遂對本書有所貶抑。其實不盡然。作者主觀方面之原因已如前述,從客觀方面而言,文章中強調「光明面」也因現實確實光明——自中日開戰以來,雖不乏「台兒莊大捷」、三次「長沙大捷」等鼓舞人心的勝利,但均系防禦戰,且更經常聽到的是國軍損兵失地之消息;而本書所記的「滇西緬北會戰」以來——無論是駐印軍還是遠征軍——均連戰連捷,收復失地,且是攻勢作戰,實為七七事變以來所鮮見。證明給我們飛機大砲,我們也能讓日軍深切體驗挨打的滋味。焉能不光明?

另一方面,與本書中駐印軍發起「密支那戰役」幾乎同時,日軍在中國內地發起了「一號作戰」,亦稱「大陸打通作戰」。1944年4月,日軍投入空前的45萬兵力,在2400公里長的戰線上發動攻擊,系明治維新以來日軍動員規模最大的一次攻勢作戰。4月的「豫中會戰」擊潰了湯恩伯部主力,打通平漢線之河南至武漢段;5月的「長衡會戰」中雖出現過可歌可泣的「衡陽保衛戰」,但薛岳部主力被殲滅,直至戰爭結束仍未恢復作戰能力。8月的「桂柳會戰」,第四戰區的張發奎部以及第六戰區孫連仲部亦無力抵抗。日軍實現了戰略目標,殲滅國軍數只主力,並徹底打通大陸交通。日軍(偵察部隊)還一度將戰火燒到貴州獨山。——一時人心惶惶,「戰敗」之聲四起,國民政府的聲譽觸底。這或是本書出版之另一原因。焉能不光明?

總而言之,值得紀念的故事,值得記住的可愛的人們,假之以魏晉佛造像一般的文筆,這是值得一讀的「光明之書」。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