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晉之蒙# D10 朔州市至大同市 128km

大同是出塞之前的最後一站,曾經是農耕文明與游牧文明的邊界之一,或者說是兩者交通融匯之處。

從朔州往大同,左右各有連綿嵯峩的山脈一路相伴,分不清是呂梁山脈還是太行山脈,其所圍繞的是平坦的大同盆地,中有桑乾河(永定河上游)穿過。沿途所見,恐怕與長城之外已無太多不同了,甚至與青藏高原上的草原也相似。

古時候這裡一定是水草豐美的地方,可耕可牧,甚至更適合放牧。蒙恬率軍十萬北征匈奴前,就曾在馬邑(今朔州)養馬備戰,由此可見一斑。擊敗匈奴後,秦設平城(今大同平城縣許)並在境內築長城,自此雁門關以北的廣大地區成為了農耕區。但匈奴或者說游牧民族從來沒有那麼容易放棄,劉邦後來即是在平城(大同)遭遇了「白登之圍」。魏晉南北朝時此地自然又被游牧民族佔據,北魏初期曾將都城置於平城(大同)。直到隋唐,才重新將此地收入版圖。唐亡後,石敬瑭將整個燕雲十六州獻給契丹,換來個「兒皇帝」。其中,雲即包括今大同、朔州、應縣等五地。至此,中華王朝自秦漢以來與游牧民族之間的天然的和人工的防線便瓦解了。而游牧民族也逐漸開始了(半)農耕化。

燕雲十六州一直是後世中原王朝的心頭之痛,無論是用戰爭還是用贖金,都一心想奪回這幾處戰略要地,但一直到明洪武元年(1368)才成功。

所以,在朔州,在大同,甚至在應縣,你可能還能看到唐代的遺構,可以看到遼、金時期(與北宋及南宋前期同時)的氣勢恢宏的大木作,可以看到明代的修補,但肯定看不到宋朝人的參與。

曾經被雙方都當作寶爭來爭去的地方,今天已經失去了軍事上的戰略價值。放牧也不再被允許了。農耕還能維持,但連黃河水都被引來灌溉了,不知還可以維持多久。今天,這片區域最大的價值或是地下的煤。

這價值的最直觀展現就是今天一路上從早到晚絡繹不絕的大貨車,多半都是運煤的。這些超重的大卡車把整條路壓得坑坑窪窪,把黑色的灰塵鋪滿馬路兩邊,讓噪音吵得人什麼都聽不到……

在這樣的路上騎了一整天,能說的只有四個字——乏善可陳。

【是日花費】

餐飲:70

住宿:149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