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預想的出塞是這樣的:大同北上會翻過幾座山,穿過古長城關隘的遺跡,之後一馬平川地下到大草原。
事實上的出塞是這樣的:離了大同之後便一直上坡,一直上到烏蘭察布市區仍在爬坡;一路上也沒有見過長城或關隘,連「內蒙界」的公路號誌也是純漢語的,毫無儀式感。
這要怪谷歌,要不是地圖好幾天都打不開,我會對地形有更好的判斷,甚至選另外的路線。如果知道烏蘭察布的海拔高過大同,我不會一直幻想著最後一段路會下坡。
從大同往正北去,會經過一片黃土丘陵區——就像複習一樣,這片丘陵與陝西黃土高原相似,頂上相對平緩的黃土陵,間以縱橫的溝壑——綿延約60公里,之後從一條山谷出來時已近察哈爾右翼前旗,出來以後仍是丘陵地形,但更開闊,出現了草原——並非大平原式的草原,更像青藏高原上的起伏的高山草甸。再往前約20公里,翻過一個1400米的低調的埡口後,豁然出現一片大平原,烏蘭察布市的霓虹燈則在這片平地上一字排開。
反過來,若從烏蘭察布策馬南下,是從高處往低處去,這片黃土丘陵想必不足以阻卻騎兵。我以為築長城是很自然的選擇,但事實上,仔細看過長城的地理分佈後,發現古人另有考慮。——最早的秦(趙)長城直接把防禦線向北推至烏蘭察布(集寧)北方的陰山山脈北麓(烏蘭察布東北的化德縣與西側的卓資縣尚有戰國與漢長城遺跡);到明代則保守一些,修了作為第二道防線的內長城,設置在朔州應州一線。若仔細看地形圖,在察哈爾右前旗東南的隆盛莊一帶,山脈沒有相連,甚至有一條平坦通道可以直下大同。——這就是為什麼我看不到長城。
但從汾河河谷開始出現的烽火台是不少的,今天有機會零距離地觀察了一個。——它的結構並非我想像的中空大煙囪,這個夯土造的梯形台子是實心的,高約五米,底邊呈正方形長四五米,底部開有三個很矮的門洞,裡面有三間很窄很矮且橫向相連的洞,或許是存物或是守兵的住所。未發現有上到台頂的階梯的痕跡,離台三四米有圍牆的遺跡。除了烽火台,它最多是個哨所,因為實在看不出它有進攻或防守的能力。
雖然沒見到長城,但從中華文明的核心地帶渭河平原,一路經過陝北黃土高原,渡過黃河,翻越呂梁山,經過河套地區,穿過農耕文明的最北界,出塞到達胡馬不能度的陰山腳下,這一趟旅行也到了終點。
從涇陽縣出發算起,凡十二天,騎行計十天,經過1146公里,從20攝氏度騎到了0度,吃過很多麵還有餃子,看過很多條沒有水的河,爬過很多肉眼已經分不出究竟是上是下的坡,看過婚禮也看過葬禮,呼吸過黃色的灰塵也呼吸過黑色的灰塵,看過遼代留下來的驚人的大木作,也看過風格各異的活的民居,既體驗了整個陝北的旱廁茅坑,也驗證了革命根據地並非不毛,目睹了從陝西到山西到內蒙不斷下降的道路質量,也目睹了一地比一地繁忙的貨運交通……
若要說有何遺憾,便是時間不夠,每天都在趕路了。黃河流域尤其是河套地區,應是中國民間文化最豐富的地區之一,當年楊先讓的《黃河十四走》裡講過的民間藝術、風俗習慣,都來不及仔細探索——假如還沒有消失的話。另外,因為路線的關係,山西很多地方都沒有去到,而且來之前應該讀完梁思成的《中國建築史》還有湯一介的《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或者類似的書,否則就算去到,也只能像現在這樣暴殄天物。
以上。
【是日花費】
餐飲:42.3
住宿: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