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由塞北往南,要進入晉中地區甚至關中,主要走兩條道:過雁門關,或過寧武關。
雁門關早已聞名遐邇。其始建於戰國,趙武靈王築長城,設此關。李牧曾在此大破匈奴;漢代霍去病、衛青、李廣也是從這裡出兵征討匈奴;隋唐時與突厥人的戰爭亦曾以此為舞台;宋代楊業、楊延昭父子在此與對抗契丹人……
寧武關的名氣似乎就小多了。關城始建於明景泰元年(1450年),明初,退出長城外的蒙古人仍為主要威脅,朝廷採取守勢,因此曾多次大規模修葺長城,並創關設堡,派軍駐守。寧武便是那時期的成果。
從山西偏關縣到河北蔚縣,明朝修了一千多公里的內長城。其中於河北境內設紫荊、倒馬、居庸三關,稱「內三關」;在山西境內有偏頭、寧武、雁門三關,稱「外三關」。偏頭關位置極西,且依黃河天險,不利於游牧民族的騎兵部署;雁門關同樣以山為屏障,可抵擋騎兵;以我的實際觀察,寧武沒有天險可以憑藉——關城在今寧武縣城,為呂梁山脈餘脈蘆芽山與雲中山交會的山谷谷口,北臨恢河,南望汾水。從寧武往北,一馬平川就可以下到朔州、大同;往南,可轉入汾河河谷,順汾河而下,可直抵太原,晉中唾手可得。且恢河是季節河,在枯水期河谷極利於騎兵展開,所以,游牧民族南下時所青睞的這個路口,是外三關中歷來戰事最頻仍的戰場。
反過來,以重兵駐守寧武,「東可以衛雁門,西可以援偏關,北可以應雲、朔,南可以扼太原」,盡得地利。明時三關總兵即駐紮在此。關城也經多次修葺擴建,最盛時周長七里見方。
寧武關發生的最後一次大戰在明崇禎末年,所對抗的並非南犯之敵,而是北上的李自成。周遇吉率兩千守軍對抗闖王六萬之眾,苦戰七晝夜。全軍覆滅。城破。李自成下令屠城,並放火燒了寧武關。可見寧武關之難攻。
寧武關現僅剩下一幢鼓樓,孤零零地在縣城一隅,人流車馬從下面的十字形門洞穿過。長城的痕跡已經看不到,沿途山谷中倒是有幾個烽火台。寧武雄關的樣子,只能依憑想像了。
我今日所走的路線應該就是闖王當年北征之路線,包括過了寧武之後下到朔州。今天的騎行也是這一路以來最艱難的,下午四點十分時我才終於上到海拔1800公尺的埡口,而彼時寧武關尚在四十多里之外,朔州就更遠。所以,一路上我都在想周遇吉和李自成的這場仗,還有闖王從這裡攻進北京城之後以及打到山海關的事。我心裡有一百個「如果……」。可惜,歷史不容許假設。
【是日花費】
餐飲:45
住宿: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