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行# D1 泉州市至永春縣 91km

在很長的時間裡,廣州港都是中國第一大港,直到南宋中葉,泉州超過廣州,成為可以「與亞歷山大港比肩」的「東方第一大港」。為什麼呢?

一個優良的港口首先要有優越的自然條件,泉州是晉江和洛陽江匯流入海之處,且有可以停泊大量船舶以及躲避颱風的海灣(曾經的泉州不是一個港,而是三灣十二港),條件確實不錯。但是,比起其他港口,比如近在咫尺的漳州,或是廣州、明州(寧波)、揚州甚至膠州,它沒有碾壓性的優勢。

其次是地理位置,就像馬六甲海峽造就了新加坡,泉州偏安東南,雖說在北上朝貢航線的必經之處,但看不出來有什麼特別的優勢。而且她背靠八閩的崇山峻嶺,與中原的交通也不算便利,甚至不如福州;即便通達,她離中原的距離畢竟遠了。

在完全依靠風力與洋流驅動的時代,泉州有夏季的信風可以憑藉。但是,其他東南沿海港口同樣具備這個條件。

再看貨物。泉州是商港,進口的主要是朝貢貿易帶來的手工藝品、香料等非必需品。大宗出口商品包括絲綢、陶瓷以及銅鐵製品。茶葉似乎不在其中,但我推測其佔比也不會太低。安溪與德化可能就是在此背景下發展起來的。但若僅憑安溪、德化甚至省內其他地方的產品,不足以支撐「遠東亞歷山大港」的吞吐量需求。若由跨省跨區的貿易支持,則意味著物流交通、關稅、採購與生產調度等均達到相匹配的水平。當時的條件真的足以支撐這個東方第一大港麼?

再說造船與人才。遠洋航行對造船技術的要求更高,之前似乎在某文獻裡看到泉州很厲害的壓艙防水技術,姑且認為泉州的造船技術頗有為。而造船所需的木材、鐵、桐油、大漆之類,背靠群山的泉州肯定不缺木材,其他產品則可能面臨與上一點類似的問題。至於人才,因為從隋唐開始泉州便是大港,相信有足夠的時間用來積累人才。

所知有限,必然掛一漏萬,但所有我能想到的,都說不清是什麼成就了泉州港。

當然,這個問題並不是此行的目的,否則我也不會連刺桐港的模樣都沒瞧見就離開了。昨晚子夜才到,今天一早就從城北的火車站附近溯晉江而上,離開泉州。

同樣錯過的還有茶都安溪和瓷都德化。中午在安溪城邊吃了午飯,因為要翻山,所以也顧不得進城觀光。而明天本要去德化,現在臨時改變計劃,將徑直往華安方向走。再加上我必定還要錯過的漳州,以及這一路上應該見不到的土樓,這一趟必然與旅遊景點無緣。

不過我也看到了些別的。曾經在漳州海邊看過用巨大石條築的傳統房屋,想來是為了對抗颱風。而在泉州的山區竟然也看見了,但是只保留了樣式,大大簡化了材料。

還有,若你曾從九份半山腰上看下去,一定見過那些屋脊線條非常誇張的房子。那房子通常只有一進,但有兩廂,所以屋子看起來非常寬,其屋脊兩端拼命地翹向天空,視覺上與傳統中式房屋的屋頂迥然不同。我一直以為這造型獨特的房子是祠堂或廟宇,其實不然,它也是普通民居。今天看到有幾家門楣上寫著「穎川衍派」「潮陽衍派」等字眼,想必是說這家人祖上來自這些地方吧。這又讓我想起台灣很多墓碑上會寫「江夏」「隴右」等等古地名,或許在表達「客死」者對故鄉的懷念吧。

今天下午翻的一座山也值得一提。這山路是安溪來永春的捷徑。爬升約600米,最高點海拔640米左右,不算特別高,但坡度喪心病狂,最陡的地方接近20%。這不到二十公里的山路吃掉了我幾乎所有的體能。

下山之後,我碰到了一對情侶,均是永春人,今早從廈門出發,騎車回家。快進城時,我們同行了一段。這一段裡男主給我推薦了永川的住宿點,和小吃集中之地。後來給我推薦了「只有永春才吃得到」的特色菜——咯攤(咯讀作 葛,上聲)還不夠,乾脆直接領我到兩家咯攤飯店的門口,交待了該怎麼點菜,才分手。當時正值用餐高峰,人滿為患,而咯攤按人頭算錢,我交一分錢也得佔一張桌子,所以飯店都不想接待我。為了不辜負美意,我等到快八點再去,終於如願以償。咯攤就是一種便捷的火鍋,骨湯做底,豬雜碎為主,以永春本地陳醋為蘸料,以清淡為風味。味道還行,但這不是我的菜。

暌違已久的單車旅行。第一天結束了。

【是日花費】

飲食:92.2

住宿:152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