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ao-Tschüss# D3 瑪格拉河口至Chiavari 90km

200公里外的都靈(Torino),尤文圖斯正2:0領先著歐冠小組賽的對手勒沃庫森,安聯球場內外一定熱鬧非凡。同一時間,我所在的海濱小鎮Chiavari卻睡得都要打鼾了——除了極少數幾個地方,所有的商店飯店都打了烊,路上行人稀疏,汽車也沒幾輛……地中海之濱的小城像極了冬夜裡的中國北方城鎮,哪有一點兒做遊客生意的樣子。

不過,以我這幾天的所見,其實意大利好多地方的人都在這麼不緊不慢地生活。我再舉個例子,今天經過了一個山頂小鎮(Mattarana),鎮上只有一家雜貨舖。當時又累又餓,本想趕緊去買點食物補給,卻發現商店沒有開門。一群閒坐在路邊的老人家說,再等等,五點鐘就開門了。——於是我有了這輩子最奇特的一次等待,等一家雜貨舖在下午五點開門。

還有,我進入意大利以來,從來沒有一輛汽車朝我鳴笛,無論我第一天因為不熟悉規則犯了些錯誤,或是在狹窄的道路上不得不讓汽車跟著我的速度前進,都沒有人朝我按喇叭,也沒人跟我叫囂。這其中自然有交規和禮貌的原因,但想必也有性格和社會風氣的影響。

這究竟是事實,或是一個美好的誤會,我現在還不能確定。

我還有一個「外國的月亮特別圓」式的發現——一路所見的意大利村莊、小鎮,也跟中國類似,道路可能是坑坑洼窪的,有的房子破敗不堪,周邊的河流也是乾涸或枯萎的,村鎮周邊的山林也可能經歷了過度伐木,現在只剩下次生林甚至速生林……但即便如此,我還是覺得這些村莊、小鎮更漂亮。我一路上都在想這是為什麼。除了這裡的房子色彩豐富,可能還有兩個原因。第一是「融入」,當代的建築大師們似乎從重新達成共識,建築設計應融入當地——融入自然風貌、融入當地既有的建築風格,更要融入當地的社區和文化。意大利農村的那些房子,不管是新房子、老房子還是修復過的老宅,似乎都預先遵循了建築設計師的理念,很好地融入了環境,沒有一絲突兀;相反,當你在白牆黛瓦的徽派建築中突然見到一個個「火柴盒子」式的新水泥房,或在洱海邊上找到那些與土著建築大相徑庭又爭奇鬥艷的民宿,你多半不會認為它們是和諧的,新修的房子是融入性的。第二是「瓷磚」。我這幾天沒見過一例用瓷磚來裝飾外牆的,這裡的外牆多是直接在水泥底上上各色的漆,或是土牆、石牆;相反,中國農村似乎特別熱衷於白色瓷磚,而且早期因為經濟原因,使用的還是特別小規格的瓷磚,這些瓷磚可能有功效,但難看得很。

至於今天的旅程,上坡是主旋律。從利古里亞海邊開始,一路往亞平寧山脈攀登,還只是山脈的邊緣,所以最高點的海拔也沒到700米。但爬起來並不輕鬆。山路風景優美,越到高處,越能一覽無餘地眺望山下的城鎮還有大海的美景。SS1公路在山區這段恐怕是全意大利路況最好的一段,所以爬到頂點後,便可以享受一個「環意」級別的下坡作為犒賞了。

Ciao, a domani!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