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遙遊 D7 諾鄧村 0km

晨光

我住在半山腰還要往上的地方。八點的時候,遠山已蒙陽光垂照,這個山谷卻還在陰影中。九點,第一縷陽光終於射到屋瓦上,山村的一天應該從這一刻才真正開始。

連狗都跑出來曬太陽了。

文與武

從山上走,不多遠便到了櫺星門。別處的櫺星門一般沒有匾額,或者直接寫「櫺星門」,但這裡正面題「騰蛟」背面寫「起鳳」,典出《滕王閣序》,意喻才俊眾多,倒也相稱,但這個制式很特別。

再往上走,山村最高處便是文廟。按規矩,至少要州、縣才設文廟,諾鄧只是一村,能為聖人建廟,實屬特例;也因此立了一尊布衣孔子像,以示區別。不知道該廟何年初建,我推測應在明代,那或是諾鄧的黃金時代。

文廟的隔壁就是武聖廟,供奉關二爺。據說是清末民初從山腳下遷上來的,因為村里出了不少進士舉子秀才,但鮮有武將,便請關二爺來沾孔二爺的光。

這種文武雙全的建制很新鮮。

道與釋

武廟的隔壁又是玉皇閣。明代始建,曾是滇西的道教中心之一,香火旺盛至清代。現今閣樓空空,原來一百多尊塑像已不存。

玉皇閣後是靜室,據說曾供奉釋迦,但因為塑像一尊也不剩所以不敢斷定。若真是釋迦就很奇怪,因為大理國的國教是密宗。

雲南地區似乎很流行儒釋道合流,說得好聽叫融合,我倒覺得這背後或是馬幫商販們樸素的實用主義思想——總有一個神仙能解決問題。

諾鄧的一切都關於鹽,而火腿不過是副產品。

漢代就開始在諾鄧制鹽,後來一度衰落,南詔-大理國時期中興,元代又歸中央管理,明代最為鼎盛——明朝在全國設了七個鹽課提舉司,其中之一在諾鄧,直到清乾隆年間,喬後(今洱源境內)的鹽井發展起來,諾鄧才逐漸失去了滇西鹽業經濟中心之地位。

這裡的人也跟鹽有關,當地望族黃氏原籍福建,因任鹽官,後紮根與此,迄今十九代;其他來這裡靠鹽討生活的外籍人更不在少數。

山村

私以為諾鄧不是一個可堪遠觀的村子,只有走入其中,才能發現它的美。它的美既在於歷史的完整保存,也在於生活之延續。之外,光影也是非常重要的催化劑。

有人說「諾鄧」在白族話裡是「有老虎的山坡」的意思,老虎不知道有沒有,但老虎盤踞的地方一般地勢險要,這點倒是能印證——上下村子山路陡峭,至今還在用騾子運重貨。

曬太陽

下午在鹽局門口曬太陽。離我二十米,一位老太太坐在一株盛開的三角梅樹下,也在曬太陽。萬籟寂靜,似乎一整顆太陽都被我們包場了。

一陣風來,枯葉漫天飛舞,像下雨一樣。

殺豬菜

剛好有家人今天殺年豬,我請客棧老闆帶我一起去吃殺豬飯。

四點多到了主人家,主要工作已經做得差不多,女人們正在灌香腸,男人們抽煙喝茶聊天;接著女人們開始做飯,男人們抽煙喝茶聊天,直至開飯。

只有我一個異鄉人,在地人大多用白族方言聊天,我只能採訪式地問各種問題,雖然他們也多有照顧,但畢竟語言已經把我們隔開了一層。我只能成為一個觀察者。

飯後我按客棧老闆之前的交代準備付錢,但主人家毫不猶豫地拒絕了。謝謝他們讓我感受了白族人的熱情好客!

另外,主人家養了一隻孔雀和山雞,旁人解釋說是養來看的。對於把雌孔雀養在密網的小籠裡觀賞,這種審美的確不是我能理解的。

【是日花費】

  • 飲食:10
  • 住宿:52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