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半島紀行 D3 Sungai Koyan至丹那拉打 92km

今天的主題是爬坡。早晨從海拔100米的地方出發,傍晚終於到了海拔1400多米的丹那拉打。丹那拉打是其馬來文名稱「Tanah Rata」的音譯,此處是金馬倫高原縣的中心市鎮。金馬倫高原也是音譯,其更常用的名稱為「Cameron Highlands」。

Cameron不是馬來文,跟非洲國家喀麥隆也沒有關係,是以一位英國探險家、地理學家William Cameron命名,此人於1885年奉命開展地圖勘測時發現了這片地區,並建議英國政府在此建立Hill station(殖民時代產物,歐洲殖民者在亞洲修建的本地人不得入內的專用避暑山莊),依當時慣例,遂以其人之姓名之。這種做法是歐洲中心主義世界觀的典型體現,凡是不包括在歐洲人地圖上的地方,對他們來說都是無人知曉的處女地,彷彿居住在此數百年的原住民不存在,彷彿原住民對這片地方沒有起過名字一樣。

金馬倫高原被發現之後幾十年間幾乎無人問津,直到20世紀30年代,因一位名人的宣揚,才成為世所公認的避暑度假地。此地是馬來西亞最早的旅遊景點之一,直到今天,西方世界也沒忘記這裡,鎮上滿街都是晃蕩的白人遊客。

金馬倫高原也是種茶、草莓還有蔬菜和花卉的好地方。從進入Ringlet地界開始,就能看到漫山遍野的大棚——這裡的大棚不是為了保溫,而是為防曬。提到種菜,怎麼少得了華人。我一路上山只見過零星的馬來人的村莊,和一個印度人的村子,半個華人都沒見過,可一見到大棚,幾乎同時就看到了漢字、燈籠之類的華人元素。論種菜,華人是認真的,天涯海角也要種下去。

此地之所以適合種植業,與其特殊的地形有關。我騎車上來,對此有非常直觀的感受。此地的山以「階梯式」上升,意為一旦連續爬升到一定的海拔高度後,山勢就會進入一個平台。之後海拔又會繼續爬升,直至下一個平台,如此往復。所謂的平台並非壩子,仍是山地,只是相對高差小,相對平坦些。金馬倫高原正好處在海拔1400至1500米這一平台上。加之海拔上升後氣溫下降,這裡比山下低10度左右,晝夜溫差更大,更適宜某些植物的生長。

今天騎車的海拔爬升總計約2000米,看起來有點嚇人,但因為山是階梯式上升,還有起伏,所以純粹爬山的難度不大;可一旦把36到38度的氣溫以及烈日直射的因素考慮進去,那就完全是另外一回事了。更要命的是,沿途荒涼,缺乏補給。整個下午都沒見到過商店,直到靠近Ringlet才有一家印度社區的雜貨舖,可惜主要賣蔬菜魚肉,我聊且補水而已——不過多虧了這家雜貨舖的屋簷,讓我不至於在烈日酷暑中補自行車胎。——這是本次旅行第一次扎胎,搞不好跟地面溫度太高有點關係。

因為太熱,一路無心看風景,只注意到山高林密,植物種類繁多,跟婆羅洲島上的情形截然不同;在沙巴,除了標誌性的Seraya樹(一種高可參天的喬木,中文或稱為「花梨」),其他喬木和灌木屈指可數,在西馬則根本數不過來。有意思的是,東馬標誌性的Seraya我在西馬卻一株都沒見到過,很好奇這種植物究竟是從哪裡傳播過去的呢。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我發現山裡的手機信號塔居然是用燃油發電機單獨供電的,真是前所未見。

最後,這是我第一次在熱帶的陽光下騎上這麼高的山,感覺被掏空了,以至於吃完兩頓晚飯後,還沒有被填滿。

以上。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