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半島紀行 D23 (泰🇹🇭)瓦他那那空縣至(柬🇰🇭)詩梳風 84km

我對柬埔寨最早的直觀印象來自於安吉麗娜·朱莉導演的電影《First They Killed My Father》,電影基於美籍柬埔寨裔作家梁昂(Loung Ung)對紅色高棉血腥統治時期的回憶,比我看過的任何文字資料更讓人印象深刻。——BTW,似乎這個世界上的紅色國家都會留下鮮紅色的Legacy。

而當我真的站在柬埔寨的土地上,第一印象並不比那電影好多少。原因是柬埔寨在波別(Poipet)的海關人員,低效而不友善,任憑外國籍人在那個緩慢挪動的隊列中虛耗一個小時,一大堆人手卻只顧著收簽證費(還想以沒照片為由多收3美金,可但凡你拿出張不管什麼規格的照片,就免收~),玩手機,關口卻不多開一個。更有看似平民的人進進出出,帶著一些遊客在海關人員眼皮底下走捷徑過關,他們應該就是傳說中的「offer help」的掮客,即多付10塊美金可免排隊……我想海關人員是故意讓隊伍這麼長的吧。

一進入柬埔寨,又回到行車靠右的體系,也回到了髒亂差,不講規則的環境——非常熟悉,但毫不親切。馬來西亞與泰國都是左行,兩國的道路多是雙向兩車道,並不寬,但道路使用效率很高,大家都可以快速且安全地行駛,究其原因就是道路使用者遵循規則。我觀察有三條最重要的規則——絕對的直行優先,不變道,盡量不超車。馬來西亞人嚴格執行,泰國南部也積極落實,泰國東部差一些,柬埔寨則直接把這些規則丟到南中國海去了。即便波別到詩梳風(Sisophon)的道路跟泰國那一側的路差不多寬,但在這邊騎車危險多了,還要時常減速,因為側向道路可能會有車衝出來,可能對向的汽車超車佔道,可能同向的摩托車騎著騎著變道……

在柬埔寨的中央平原上,沿途是無邊無際的已經收割過的農田,很壯觀,但風景乏味。沿路不再像泰國那樣不時有一個涼亭,或賣調製冰飲的攤舖,或水果攤,柬埔寨這側多是賣罐裝飲料的小賣部,頂多有賣椰汁和甘蔗汁的——同樣是喝水,一拿就走的罐裝飲料和需要花時間調製花時間喝的飲料體現的是兩國人民兩種不同的生活方式和追求。泰國——尤其是泰南——那種藝術化的生活逐漸遠去了。

為了避開過於無聊(但系柬埔寨唯一路面質量有基本保證的)的主路,繞進了村子,沿途反倒展現了更多的生活氣息。但在那些全是土路,用木板、竹子或是彩鋼板等簡易材料搭建房屋的村子裡走一遭,不用看任何統計數據,任何人都能看出此地的貧窮。所以對他們來說,講究材料、設計甚至藝術化,這些都太奢侈了;若再要求他們像馬來人或者泰國人那樣對你微笑地打招呼,似乎也勉為其難了。

以上。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