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是昨天下了傾盆大雨,今早起來又是艷陽高照,一點雨水的痕跡都不剩,只有單車鏈條生了點鏽,以及我的褲子還是濕潤的。
今天繼續沿著1號公路北行,無聊更甚於昨日,昨天好歹還經過了霹靂蘇丹的王宮,今天啥都沒有。一路的見聞只有三件事稍稍值得一提:第一,中午經過某村,路旁停滿了汽車,盛裝的穆斯林絡繹不絕,看起來又不像是去清真寺做功課的,直到出現了由好多帳篷搭起來的棚屋,才知道正在舉行一場穆斯林婚禮。我很好奇馬來穆斯林的婚俗,可惜也不便貿然闖進人家的喜宴。
第二,在路邊的一間印度教小廟前面看到了「三不猴」的塑像,這是第一次在馬來西亞境內看到。錢穆先生在自傳中提到在他的年代,「四不猴」是很常見的兒童玩具,其形式是有一隻猴子用手蒙住雙眼,象徵「非禮勿視」,一隻用手摀住嘴,象徵「非禮勿言」,一隻用手堵住耳朵,象徵「非禮勿聞」,然後三隻猴子疊在一起,象徵「非禮勿動」。我第一次見到(或者說注意到)實物是在泰國清邁動物園的紀念品商店,木頭雕刻的,完全就是錢穆先生描述的那個樣子。很意外在泰國發現它,但我當時以為那是中華文化無遠弗屆的結果。今天在印度教神廟前看到的雖然只有「三不」,但異曲同工(三隻猴子不疊在一起的形制似更常見~)。這是一個典型的例子,說明代表「不看」「不說」「不聽」的三隻猴子並不是中華文化的產物,最早或可追溯至埃及文化,只是中華文化對它的形制和寓意進行了微調,融於《論語》之中。這事或許錢穆先生都不知道。
第三,我提過一路上常見馬來西亞穆斯林用巴勒斯坦國旗來表達對後者的支持,今天發現某村的支持態度特別積極,在清真寺門口的路燈柱上張揚著巴勒斯坦旗幟,路邊攤也掛著大號的巴勒斯坦旗,不知為何他們比其他村鎮更積極。
一路無話,就到了北海(Butterworth)的輪渡碼頭(騎摩托或自行車過海的票價只要2RM,但購票很麻煩,即使買了票也大概率打不開柵機~),乘船渡過檳威海峽(Selat Selatan)後,就到了檳城(Penang)的喬治市(George Town)。
檳城州是馬來西亞13個聯邦州之一,也是北馬最大的都市區,以檳威海峽為界,分為海峽東側的威省(Seberang Perai)以及海峽西側的檳島(Pulau Pinang)。檳島上又有東北縣、西南縣兩縣,喬治市是東北縣的縣府所在地,同時也是檳島及檳城州的中心。國內一般常稱的「檳城」其實主要包括「喬治市」而已。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