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早知道延邊是因為一只足球隊。1997年,韓國老帥崔殷澤帶領一群延邊本地的朝鮮族年輕人征戰甲A聯賽,上一年還在降級邊緣苦苦掙扎的延邊隊在當年取得了聯賽第四名的好成績。延邊隊踢球有明顯的韓國足球風格,更是「跑不死」的代表,迥異於其他地方的球隊,讓人印象深刻;更讓人印象深刻的是延邊的球迷,每個主場比賽都座無虛席,甚至好些買不到票的球迷掛在體育場外的樹上看球,我還記得當年報導過有位老奶奶球迷拿出積蓄給捐給球隊一千塊錢,說天太熱,給小伙子們買西瓜吃……這是真正的城市足球,這只球隊是城市之光。可惜,中國並沒為城市足球提供生存的土壤,這只沒錢的小球會最後在反复轉手的過程中「死去」了。但朝鮮族球員仍是中國足球的一股重要力量。
延邊州的首府在延吉市。延吉是長白山下布爾哈通河邊的一座小城。這個地方在公元後六七百年都屬於強悍的高句麗人——高句麗長期佔有朝鮮半島大部和中國遼東地區,是東亞歷史上舉足輕重的民族,被朝鮮半島人民認為是現代朝鮮人的起源之一;高句麗被唐與新羅聯軍滅掉後,此地被靺鞨控制——靺鞨也叫肅慎、挹婁,是女真的起源之一;自契丹滅了靺鞨人的渤海國後,延邊地區就成為女真(皇太極時改女真為滿洲,即滿族)的聚居地,清代時更以保護祖先發源地為名將鴨綠江、圖們江流域設為禁區直至19世紀70年代。滿族留下的最明顯的痕跡就是布爾哈通河,這條河的名字是滿語,意為「煙霧繚繞」。那問題來了,今天的延邊為什麼成為了一個講韓語(朝鮮語)的地區呢?我今天去博物館本想找個答案,但只去成了市博物館,裡面的信息少得可憐,我只能斗膽猜測本地的韓語化時間不長,最早始於清末(有資料提到清末解禁時將此地設為北韓人專屬的墾殖區,有待考證),也很可能跟日本人有關。——這個問題得找幾本書來讀才能明白。
好在不明白歷史也不妨礙觀光。延吉市區不大,我在這裡待了一天半,即使多數時候用步行,我也走馬觀花地逛過三分之一座城。我對延吉的第一印象是非常乾淨整潔,而且有「高級感」,不像一座中國城市,與它同等規模的城市恐無出其右者。
這座城沒有摩天大樓,高樓大廈也不多,設計得譁眾取寵的「地標建築」更是一個都沒有,我見到的所有建築只有兩種風格,一種是仿歇山頂的現代「韓式」或「中式」建築,多數用在政府機關、學校、大國企等一些大型機構,它們把古代建築形制的特點不突兀地表現在鋼筋混凝土建築上,是有美感的,比那些照貓畫虎的「羅馬式」「維多利亞式」的建築不知道要好多少倍;另一種則更為常見,多數居民樓或商住樓都採用,是線條簡潔、有色彩但低調的方方正正的建築,要說有現代主義風格也不算太誇張,這種包豪斯式簡潔設計見仁見智,但至少今天來看也不會覺得過時或陳舊,在絕大多數城鎮常見的難看的八九十年代風格的樓房在延吉幾乎看不出來,可能正得益於這種簡潔的設計。
朝鮮族人對審美的追求不止於建築,延吉絕大多數商舖的招牌同樣不滿足於「看得見招牌,認得清字」,更追求「好看」,而且基本上做到了。這裡的招牌和韓國、台灣類似,不是只有一樓的臨街鋪面可以掛招牌,各家只要在本樓營業,從一樓到樓頂都可以掛招牌,所以整個樓面如同西斯庭教堂的壁畫一樣多姿多彩,但整體效果絕對是1+1大於2的。再加上韓文在延吉是作為文字出現而非裝飾品——很多所謂民族自治地方,少數民族文字在各種招牌上不但少見,字還特別小,搞得少數民族個個都有「鷹眼」似的——這就更凸顯了「異域」風情。
我在好多地方都有在韓國城鎮的既視感,不只是因為韓文招牌,而是延吉整體呈現出的風格。——且不論其他,就憑建築和招牌,我認為延吉就已經與絕大多數中國城鎮區別開來了。
我畢竟是來這裡騎車的,豈能戀棧。明天我就要開始在東北的第二段旅行,從延吉往南,預計先過長白山,再至鴨綠江邊,最後順行至某個有機場的大城市,可能是丹東,可能是大連,也可能是別的。
我發現這裡比大興安嶺地區早一個小時天黑,所以恐怕得調整一下作息時間,明天早點出發了。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