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洮(táo)古稱「狄道」,《漢書》稱「縣有蠻夷曰道」,狄在先秦時被認為是蠻夷之一,道則是秦代的地方行政區劃,秦穆公時向西開拓疆土,臣服「八戎」,遂在當地設「縣」或「道」管理。後秦後設隴西郡,治所即在狄道,以此觀之,這個名字或僅體現事實,而不涉及夷與夏的評價。今天在臨洮市面上以及臨近地區都還看得到以「狄道」作為商號的店鋪,我覺得很有歷史感,不會覺得傷害民族感情。
臨洮顧名思義就建在洮河(藏語稱碌曲)東岸,地處洮河河谷平原的中心,宜於耕作,現在這裡似乎以蔬菜種植聞名。在洮河西岸,靠北有「齊家文化遺址」,靠南有著名的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馬家窯遺址」,號志說遺址離公路只有100米,可惜我沒時間去參觀,因為我正在趕路。在臨洮買內胎的時候,有熱心騎友強烈建議今晚去冶力關鎮住,說那裡條件比較好,可臨洮縣城距冶力關至少有70公里,當時下午四點左右,他還說騎到飯點的時候應該到連麓鎮,之後經過一個水庫就到冶力關了。我不知道他們怎能騎得那麼快,我只能說騎到天黑卻連連麓的影子都望不到啊~
臨洮縣城海拔1700多米,出城後就開始緩緩爬坡,爬到接近2300米,便開始下山,直至重回洮河邊。和昨天一樣,爬到山頂的時候正好開始下雨,下山的路又變成摸黑淋雨,跟昨晚差不多。
景古鎮很小,也沒有路燈,當地人指點說全鎮只有一間「停車住宿」的店,在一個停車場裡面,但黑咕隆咚的根本找不到。旅社附近有一家人,連說帶指,但畢竟有口音難以聽懂,於是他自告奮勇,親自冒雨打傘出來領路,這實在太讓人感動了!
這並非孤例,這一路上遇到的熱情的人真不少,比如中午吃手抓羊肉的穆斯林餐廳的老闆,為顧客沏茶添水就不說了,我他親自幫兩位殘疾的顧客叫車,還一直幫他們把行李拿上車,凡此種種,不一而足。
過了臨洮不太遠,第一次有五彩經幡橫亙在馬路上空,這應當是進入藏區的標誌,不過一直走到天黑也沒有發現什麼藏族人或藏式建築,看來他們也學會虛張聲勢了。
在臨洮之前也見到了一些值得一提的事物。首先是路邊的瓜攤,他們既賣西瓜,也賣南瓜——這有點不可思議,因為我一直認為西瓜是夏天的時令代表,南瓜則代表秋天的時令,他們在怎麼會同時出現呢?其次是壽衣紙火鋪,甚至棺材鋪,昨天沿途就見過,但今天特別常見,最甚的是在三百米的路上至少有四五家,我猜想這一方面是因為這裡土葬的氛圍濃厚,另一方面可能是這裡老人多,往生的人也多吧。還有一間關帝廟,它的位置非常市井,隔壁就是商店,但它更特別的不是位置,而是這間廟除了大門口的招牌,再沒有一副牌匾、沒有一副對聯,如同小地方的土地祠,不像個關帝廟。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