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說,「吞舟之魚,碭而失水,則蟻能苦之」。這裡的吞舟之魚就是我們今天說的鯨。
觀鯨是羋芮莎的特色活動,而據稱每年4至11月是觀鯨最好的季節(鯨群從南冰洋遊到孟加拉灣一帶交配繁殖)。在印度洋出現的很可能是藍鯨的一個亞種——侏儒藍鯨(B. m. brevicauda)。
在我們成功地避開錫蘭幾乎所有的著名景點後,終於沒再錯過這個。事實證明,這半天出海的體驗是絕對值回票錢的。我們看到了至少七八頭藍鯨,有一回甚至近至二三十米。
當藍鯨要浮出水面呼吸時,會將肩部和氣孔突出水面,牠們突出水面的範圍比其他的大型鯨魚還要大。這個特徵經常被觀察者用來辨識牠們。藍鯨呼吸時還會噴出的一道壯觀的垂直水柱(可以達到12米,一般為9米),在風平浪靜的海面上可以從非常遙遠的距離目擊到这些水柱,我們的船長——還有其他所有的觀鯨船——基本上是通過這種方式來發現和追逐藍鯨的。
我還遠遠地看到過兩三次藍鯨下潛前揚起他們碩大的尾鰭(據說一些棲息在北大西洋與北太平洋的藍鯨才更喜歡會在潛水時升起牠們的尾鰭。)
藍鯨是目前已知在地球上存在過的生物裡體型最大的(他們打敗的對手包括已經滅絕的恐龍),通常成年個體體型能長至30米,重150至200噸。有趣的是,他們在陸地上最近的近親竟然是偶蹄目的河馬。
直至20世紀初,在世界上幾乎每一個海域中,藍鯨都大量分佈,這就是為什麼連莊子都提到過牠,據說秦始皇墓中還以鯨魚膏為燈。但到二戰時,長期的捕鯨活動幾乎使之滅絕。直到國際社會在1966年開始保育藍鯨,牠們的數量才逐漸上升。不過藍鯨種群數量極難估計,2002年科學家估計目前世界上藍鯨的數量在5000至12000頭之間,侏儒藍鯨的種群應該數以千計。
除了鯨,出海本身就是加分的活動。我讀書時曾想過研究海商法方向,去做一個可以跟船滿世界跑的人;即使現在,我也在想,如果將來能有一艘純風動力帆船,四處漂流,應該也是痛并快樂著的事吧~
就像昨天所說,這片海之藍讓我印象深刻。到了外海,這藍更加地肆無忌憚——在陽光下,海水由藍而黑,就像被風吹動不停的黑色垃圾袋,或者滾燙沸騰的瀝青,或是洗了四次筆的墨池……無論怎麼比喻,反正就是誇讚它藍得漂亮。在返航的路上還看到——或許由於陽光和角度——左舷是靛藍,右舷是碧綠,非常奇特。
在這「吞舟之魚,碭而失水」的時代,即使牠們並沒有我想像中的那麼大,能這麼近距離觀察他們是我難得的榮幸。另一方面,如果我是鯨,對這些每天都騷擾追逐我的人類肯定是不厭其煩,但同時,我或許也感到慶幸,幸好他們不是日本人……
发自 WordPress for Andro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