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1年以來,每年若沒有一兩次1000公里級別的單車旅行,彷彿生命都不再完整。
季秋之時,終於迎來了今年的第一次長途。
這次旅行本該來得更早——在世界盃之後,環法與環西自行車賽的間歇,從巴黎南下,越過比利牛斯山,經巴塞羅那,到達馬德里,再伺機去往直布羅陀或里斯本。但由於換工作和搬家,期待已久的第一次歐洲大陸騎行不知得推遲多少年了。
在冬天到來前,必須得騎出去。——往哪裡去呢?
首先冒出來的方案是東南亞。從馬來半島北部的檳城到中南半島南端的普吉,探訪這條對生物遷徙一定起過重要作用的地峽;或者就周遊馬來半島,在熱帶雨林與南海間左右逢源。但後來發現10月正是雨季,我不想重蹈去年浸在雨中騎車的覆轍。只好放棄。
國內的選項也不少:粵桂黔一線,從南海之濱上到雲貴高原,這一路想必既有風景又有美食。東北一線,從瀋陽出發,西越大興安嶺,進抵滿洲里,如果時間允許,也可北進,深入大興安嶺腹地,渡過額爾古納河,西進肯特山(狼居胥),再行至貝爾加湖(瀚海)。還有河東一線,從陝西貫穿山西到內蒙,重返中華文明的出生地。
粵桂黔離我很近,不必浪費難得假期前往;東北一線路途遙遠,超過了我的假期長度,而且天氣也是挑戰。於是,我又來到了西安。
河東就是山西古稱,從西安往山西自古以來都是東出潼關,經風凌渡過黃河,再北上,沿著夾在太行山與呂梁山之間的狹長谷地,可抵達太原,再北,出雁門關到大同,便抵達了農耕文明的邊界。大同長城的另一側,是游牧民族馳騁的天地。
表里山河的山西呵護著農耕文化的成長,兩千多年來歷經兵燹,但仍然保留了數量可觀的古蹟,光看看梁思成先生《中國建築史》裡面引用的山西古建築的數量就可見一斑。如果想用自行車好好地欣賞一番,起碼得花一個月。我的時間只夠走馬觀花。
所以我選擇另一條路。先北上黃土高原,到「陝北革命根據地」後往東北,渡黃河越呂梁山,再北進大同,出了長城以後到內蒙,結束。
單車的選擇是26寸的旅行車,而不是更方便攜帶的P8——因為上次騎20寸小折翻越天山的痛苦我記憶猶新。
除了太久沒騎車,出發前最讓我擔心的是天氣。——寒冷的天氣。但到目前為止,車和天氣和我都很好。
那麼,開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