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十節次日凌晨一點半,精疲力竭地踩到了蘇黎世(Zürich)。這趟單車旅行來到了終點。
這篇是補記,所以是兩天的見聞,兼作跋。
今天沿途所見的風景幾乎是昨天的復刻,除了天氣變好,依舊乏善可陳。唯一值得一提的是,一個下午見到了兩次彩虹。
這段路經過瑞士高原(法語:plateau suisse),說是高原,海拔只在400到600米之間。瑞士高原也稱為中央地帶(德語:Schweizer Mittelland),是這個國家人口最密集的地區,沿途走不遠就有村莊城鎮。話雖如此,但這一路上白天見不到人,晚上也見不到人,晴天見不到人,下雨天也見不到人,禮拜天見不到人,工作日也見不到人,這個國家的人都不知道去哪裡了。這片平坦的地區也集中了農業、工業生產,農田和(較小的)牧場、河流與湖泊是最常見的風景。
不揣冒昧地想,達到「遊客標準」的瑞士美景應該集中在這個國家的南部,在阿爾卑斯山腳下。自從下山後進入瑞士,沿途風景實在一般。而且瑞士不光人少,瑞士人也不像意大利人那樣外向,喜歡與外人互動,以至我基本沒有機會顯擺我唯一知道那幾個德語單詞。
下午到Olten的時候考慮過提前結束單車旅行,因為太過無趣。Olten是鐵路樞紐,可以坐火車直達蘇黎世,但綜合考慮了人和單車的總票價,以及騎到終點的儀式感和成就感之後,還是決定自力完成剩下的六七十公里路。最終就是凌晨一點半才住進蘇黎世機場附近的旅館。
留給蘇黎世的時間不多了。11號上午除了休整,全都用來四處尋訪單車店找紙箱,終於在第三還是第四家車店找到了「新鮮出爐」的紙箱,而且免費,但是箱子的尺寸驚人——一輛單車只要拆掉把手就可以直接放進去。多虧了蘇黎世非常方便的捷運交通,才把這龐然大物搬回酒店。(如果在中國,多半不會允許這麼大的紙箱上巴士與電車,而且門太小怕也上不去~)之後還嘗試了尋覓常規尺寸的箱子,未果,只得自己動手把大紙箱裁縫成小紙箱。逢山開路,遇水搭橋,這當然是有意思的經驗,但花了一晚上時間,真是很費勁呀。
下午見縫插針地遊了蘇黎世湖。我想蘇黎世最美的地方應該就是這片湖了,更準確地說,就是湖與利馬特河(Limmat)匯合的這個地方,輪船碼頭旁邊。若能偷得浮生半日閒,靜坐岸邊,遊目騁懷於湖山勝景之間,何不是人生一大樂事!——這湖的特別之處是南面的雪山,我以為正是那些阿爾卑斯的山峰才讓這個湖如此壯美。
蘇黎世交通卡(Zürich Card)包括了坐船遊湖(Short Round Trip)的票,可以與湖更親近。不過,我仍然認為碼頭附近是賞湖觀山的最佳地點。
利馬特河是蘇黎世湖的出口,它是我見過的城市河流裡最最乾淨的,沒有之一!有一條如此澄清的河穿城而過,這本身就足夠美好了!
以我的一孔之見,瑞士是個什麼都好,但是卻沒什麼意思的國家。這裡非常「資本主義」,什麼都要錢,而且還非常貴(這是相對於意大利的物價或中國的購買力,若考慮到這裡五六千瑞士法郎的平均收入,其實還算合理)。瑞士也是一個非常重視「實用主義」的地方,比如它的農村傳統建築基本都是大倉庫為底版來設計建造的,結構粗糙,有幾分像苗族的吊腳樓,底層可以堆物或養牛;而這種設計在意大利是完全沒有的,意大利人骨子裡可能流淌著把生活藝術化的血液,他們對房子以及裝飾一定有比瑞士人更高的追求。至於瑞士的風景,因為時間和線路的選擇,我相信我沒有見到「最美的」那個瑞士——那個瑞士可能在交湖(Interlaken)和盧塞恩(Luzern)——但若想更有性價比地欣賞此類美景,我覺得新西蘭可能是更好的選擇。當然,瑞士的直選式政治和非常獨立的聯邦制應該會形成相當的地域特色,這部分則沒有機會更深地了解。
回想前塵,這趟近一千公里的旅行,第一次在歐洲騎車的經歷,除了在阿爾卑斯山頂瑞士地界上露營遇到據說是今年的第一場雪,我想不起在這個一切都規規矩矩的國家還有過什麼有意思的經歷,我的有趣回憶大多是意大利留給我的。而來之前,很多人對意大利似乎是貶多於褒,而對瑞士則相反。
終於到了說再見的時候,雖然很捨不得。
Tschüss!